被問到一個問題:「...可是如果我愛的領域就是很難賺錢的話,那該怎麼辦?」
說實在這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可言的問題,但真要問我的話,還是有個觀點跟建議,這等下再說...
在那之前,我想值得再重新思考一下「是不是應該優先選自己愛的領域」這個問題。
就我自己觀察,絕大多數人都會先選擇去做「覺得比較能賺錢」的事情;這包括年輕時的我也一樣。
當時因為「富爸爸」系列的關係,我也踏上了追求所謂「財務自由」的路,而後續至少10年,想的、學的、做的大抵都圍繞著那當下自己認為(或者聽別人說)的「最能最快達到財務自由」的東西。
當時的想法是:反正快點達到財務自由,以後我就可以去做我自己熱愛的事情了。
(有沒有發現,這跟小時候爸媽說的:認真唸書,等你大學的時候....,是一樣的意思?)
要說這方向不對嘛...倒也不盡然,在那過程中我確實學會了一堆東西。
而那些能力技術也確實成為後來很多事情(包括賺錢)的基礎,但是....
因為「會」做跟「喜歡」去做有本質上的差別,而這差別最終會導致內在的抗拒,所以往往會導致一種常見的、我稱之為「雲霄飛車效應」的現象:
你可能會做出一些成績賺到一些錢,然後就會莫名其妙發生一些事情來失去那些成就,然後迫於現實再做出些成績賺到些錢,然後又發生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......以此類推。
我曾對這個現象百思不得其解,直到有一天突然領悟到,這種鬼打牆現象只是「果」...
它的「因」,則是一旦我去做某件事情啟動某個專案的目的是「賺到錢」,那麼只要我賺到夠用的錢的時候,我就會對它失去興趣。
而一旦內在產生抗拒,連帶的就會在有形無形世界當中帶來一些詭異的現象,來回應自己內在的狀態。
也就是說,如果你為了賺錢,逼自己去做你沒fu甚至有抗拒的事兒的話...
並不代表就一定會不成,事實上就我看過的case來說,只要你企圖心夠強烈,一定可以達到設定的成就。
然而同一時間,我也看過太多因為這種不自知的抗拒而進入「雲霄飛車效應」的案例。
這是為什麼我現在不會建議任何人、在還沒有嘗試過一切能讓自己「做喜歡的事情然後賺到錢」的可能之前,就直接放棄而走向「我先想辦法賺到錢,以後再去做我喜歡的事」這種策略的背後邏輯。
.
..
...
....
有看清楚嗎?
我並不是在告訴你要相信「去做你熱愛的事情,其他問題都會水到渠成自己搞定」這種天真的想法。
確實,有很多你熱愛的事情在這個階段很難讓你能養活自己。
我說的是:在你直接下那個「我喜歡做的事情養不活我自己」的結論之前,應該先嘗試過一切的可能性。
很多東西過去不行,不代表現在不行;現在不行,也不代表未來不行。
最直接的例子:
我小時候玩任天堂,最常聽到長輩會唸的話,就是:「整天打電動,以後是能靠這個吃飯喔~」
那個時代確實只有像什麼「高橋名人」之類的人(知道這是誰的洩漏年紀了)能靠打電動功成名就的。
結果20年後,有個叫「電競」的東西出現了,很多小朋友真的靠「打電動」賺大錢。
然後再過了10年,出現了一種在家裡直播自己打電動給人看...
(我有次跟我一個死黨聊到,覺得我們早生了20年,當年我們超會一邊打電動破關一邊講幹話,其實還蠻適合經營個遊戲直播的)
或者錄影片介紹自己在玩的遊戲在用的周邊就能賺錢的行業。
天知道接下來會出現什麼。
.
..
...
....
說遠了,總之,我並不是在吹一個粉紅色的泡泡說:「追隨你的夢想,財富自然會跟隨」
我是說:在放棄之前,你應該先嘗試一切可能。
.
..
...
....
那這麼做,就一定會找到做自己熱愛的事情同時賺到錢的方式嗎?
看到現在你應該知道我這人超務實,所以我也很務實地告訴你:
「不一定。」
在你嘗試過各種方式之後,還是可能會得到跟30年前想要靠打電動賺到夠多錢一樣的結論:「這很難」。
但這時才是你「退而求其次」(不是完全放棄)- 把你熱愛的事情當作hobby,讓它至少還是存在於你的日常生活中,成為你的「電池」,三不五時幫你充充電,讓你可以有充足的能量面對那些為了生計的「不得不」。
話說回來,在「理想狀況」跟「退而求其次」之間好像還有個中間地帶還沒講...
不過這篇已經頗長,下次再聊吧~~
#這要叫做殘酷現實系列嗎